裸眼3D之殇 论智能手机的伪创新
【TechWeb报道】自十年前初代iPhone诞生之日起,智能手机的外观就已基本定型。即便是曾经引领手机革命的苹果,也无法摆脱其一手奠定的思维定式怪圈,用一部部的新品持续消磨着用户的耐心。
不过,智能手机的发展从未停滞,只是从过去看得见的地方向看不见的地方转移,比如处理器、摄像头、电池甚至系统、应用等方面,相较于十年前,都有了长足的进步。
三星S8
在2016年末至2017年初这段时间,我们欣喜的发现,借助于屏幕技术的发展,智能手机终于在外观方面有了突破的可能。小米MIX全面屏、三星S8全视曲面屏等新技术的出现,引领了智能手机从视觉效果到工业设计上的全面进化,
如果说小米因为巨大的销量、三星因为先进的研发能力,可以在创新上起主导作用的话,那么其他一些小品牌智能手机制造商,在不具备控制供应商能力,又无法自主研发的情况下,就只能尽力挖掘一些既有的,未被大范围采用的其他技术冠以创新之名。其中,裸眼3D显示技术就是近期常被提起的诸多伪创新之一。
电影《阿凡达》
2009年,引入3D显示技术的卡梅隆电影《阿凡达》,一经上映,就掀起了空前的热潮,随着《2012》、《变形金刚2》、《冰河世纪3》、《飞屋环游记》等影片的热映,大量运用3D技术的电影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。也因此,3D技术被认为是行业内前景广阔,发展潜力巨大的未来之星。
但很快,人们对于3D的热情瞬间就被消磨殆尽。经历过最初的高潮后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,3D电影并不具备想象中那样逼真的立体感,尤其是绝大多数电影院中,非IMAX厅的3D显示亮度都无法与普通2D电影相媲美,更何况还要佩戴那很不舒服的3D眼镜。
随着3D电影同步降温的,还有电视领域的3D热潮。几年前谈电视必谈的3D功能,如今已经被绝大多数厂商舍弃,取而代之的则是超薄、智能,以及量子点技术等。
相较于普通的3D技术而言,裸眼3D的好处在于取消了碍事的眼镜,可以在不借助其他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仅凭肉眼观看到3D画面,对于普通3D技术来说,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突破。
然而,裸眼3D却并非完美无缺。极为固定的可视角度,亮度偏低,无法解决的视疲劳,以及看起来就像是纸片般分层的较为初级的立体显示效果,都让裸眼3D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。
裸眼3D显示原理
从原理上来讲,裸眼3D技术是一种采用视差障壁技术、柱状透镜技术或者够通过一定间隔重叠的两块液晶面板MLD(multi-layer display多层显示)技术,实现在不使用专用眼镜的情况下,观看文字及图画时所呈现3D影像的效果。
夏普SH8158U
夏普早在2011年就发布了其首部裸眼3D手机SH8158U,而该机并未引起过太大反响。真正让裸眼3D技术家喻户晓的,则来自于任天堂同年的游戏掌机3DS。任天堂是一家很善于挖掘过往边缘技术,通过差异化路线曲线救国的游戏厂商。虽然其主机产品与同时代的竞争者往往有着巨大的性能缺失,但不走寻常路加上强大的第一方游戏阵容,则往往让任天堂笑到最后,以体感技术为代表的WII和突破传统家用机理念的Switch都是个中代表。
您可能也感兴趣:
官方微博/微信

每日头条、业界资讯、热点资讯、八卦爆料,全天跟踪微博播报。各种爆料、内幕、花边、资讯一网打尽。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,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。

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?
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?
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:
1.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;
2.在添加朋友里,搜索关注TechWeb。
为您推荐
NASA将开发微型游泳机器人 “遨游”外星海域寻找生命
小度回应“女子称民宿内智能音箱偷拍房客隐私”:支持当事人维权 协助警方调查
特斯拉汽车现在可以扫描坑洼情况 并自动调整悬架高度以避免损坏
消息称苹果iMac Pro仍在研发中 将搭载M3 Pro和M3 Max芯片
英国将立法强制互联网公司遏制外国政府虚假信息
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将停产两周升级 以提高产量
美国太阳谷媒体年会即将举行 库克等科技巨头参加
三星电子已成立半导体封装特别小组 直属联席CEO庆桂显
小米 × 徕卡联合研发,专业影像旗舰小米12S系列正式发布
更多
- 蜜芽APP将于9月10日停止服务
- Codasip为RISC-V处理器系列增加Veridify安全启动功能
- 优酷谢颖做客新华访谈:新港剧要挖掘文化同源性
- 移卡发行于2027年到期约549.23百万港元可转换债券
- 优酷发力“新港剧”:《法证先锋5》《破毒强人》等9部大剧待播
- 小度回应“女子称民宿内智能音箱偷拍房客隐私”:支持当事人维权 协助警方调查
- 紫光展锐全球首个5G R17 IoT NTN卫星物联网上星实测完成
- 瑞萨电子宣布与易灵思及中印云端合作共同拓展异构SoM应用市场
- QNAP 推出首款桌上型 U.2 NVMe/SATA 全快闪 TS-h1290FX NAS
- 腾讯控股回购86万股 耗资约3亿元